抗战中的中医药|柴胡注射液:抗战时期传统药物的现代转型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5-10-01浏览次数:11

  柴胡注射液由传统中药柴胡提制而成,具有清热解表作用,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及疟疾的发热等。因其对原虫、细菌等有较强的杀灭或抑制作用,在抗战时期多用于代替奎宁治疗一般疟疾和顽固疟疾。这一在抗战烽火中挽救了无数军民生命的中药注射剂,从传统汤药到现代针剂的跨越背后,是科研人员攻坚克难的艰辛历程。


抗战时期的医药困境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各类物资供应严重短缺,西药药品尤为匮乏。在此期间,中药资源在保障部队药材供给、支撑战时军需、守护军民健康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1939年春,时任八路军总卫生部副部长的孙仪之受朱德总司令指示,抽调刘英桂等医训班的同志组成前卫制药所,开始利用太行山区草药资源制备军用药品。与此同时,八路军总部卫生部命令一二九师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组建制药厂,运用当地中药材加工制备中药制剂。前卫制药所与制药厂的组建,为柴胡注射液的研发提供了组织保障。


  1940年初,八路军野战卫生部驻扎在山西武乡县。此时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战士正饱受流感、疟疾等疾病的无情侵袭。上级下达指示要求全力救治八路军战士,然而,由于抗日根据地遭到日军和国民党军双重封锁以及交通不便等因素,奎宁等必需治疗药物难以进入山区。由于药品供需矛盾凸显,野战卫生部最终于十二月将总部原有的制药所和一二九师制药厂合并,对外称利华药厂,并设立分厂,以提升制药技术为支撑,立足当地中草药资源推进药品生产与中成药研制,不仅解决了自身药品匮乏的难题,还填补了周边医院药品供应缺口。


柴胡注射液的诞生历程


  在战局与疫情交织之际,钱信忠部长基于太行山区独特地理条件孕育的道地药材资源,联想到《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具有专治寒热往来功效的柴胡。并依据当地柴胡的自然分布特征,亲率医务人员开展野外采集工作,但采用传统汤剂剂型时,存在煎煮耗时、携带不便等问题,难以满足战时部队机动医疗需求;制成膏剂后,虽在剂型上有所改进,但临床疗效甚微。1940年秋,钱信忠提出“蒸馏提取制成针剂”的设想,这个大胆想法由太行山区山沟里的利华制药厂研究室主任韩刚设计方案并牵头研制。


  韩刚作为一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民间中医药研究者,聚焦于柴胡药用价值转化,一直致力于通过提取工艺将柴胡制备为液态制剂,以实现对奎宁的临床替代应用。经现代科学研究,柴胡注射液的物质基础为含有正己醛等化学成分的挥发油部分,其易氧化、稳定性较差,故使用蒸馏设备提取和储存挥发油是制备制剂的首要任务。然战时物资封锁,专业蒸馏设备获取受限,研发团队创新性采用白铁皮焊接工艺自制水蒸气发生装置,通过将蒸气导入装载柴胡药材的提取罐,并连接自制冷却系统以实现蒸馏液的收集,构建了适应战时条件的简易提取体系。后经多次试验,在二次蒸馏后即可得到透明的柴胡液体。


  此外,在实际研制过程中,由于没有标准温度计,研发团队就通过煮鸡蛋法判断水温(85℃时蛋白凝固);缺少专业消毒设备,就使用“蒸笼灭菌法”消毒。在柴胡注射液的研制过程中,研究人员以深厚的实践积累与创新智慧,通过自制提取装置、优化工艺细节等方式攻克技术难题,诠释了在绝境中坚守科研使命、以本土化方案突破制约的攻坚精神。


  后经过多次试验,历时6个月的柴胡注射液终于成功。为验证其人体适用性,韩刚率先进行自身给药试验以观察疗效及安全性,在确认无异常反应后,进一步扩大至医院患者及职工群体开展临床观察,通过反复退热试验证实,该制剂对疟疾及一般性热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且无毒性反应。至此,中医药发展史上首支可用于肌内注射的中药注射剂宣告诞生,具有划时代意义。


  柴胡注射液最初命名为“瀑澄利尔”,寓意该制剂具有“瀑布般的退热效果”。与其同时期研制出的还有一种具有发汗、解热功效的苍术油注射液,其作用类似阿司匹林。这两种以中药原料制成的注射剂,兼具科学性与经济性。基于此,发明人韩刚被八路军卫生部授予“创造发明家”的称号,两种注射剂获晋冀鲁豫边区大会奖励。后“瀑澄利尔”正式定名为“柴胡注射液”。该制剂的问世,不仅为前线战士和根据地军民疾病防治提供了重要支持,更开创了传统药物现代制剂的先例,填补了世界制药史的空白。据研制者回忆,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药厂仍实现月产10万盒的生产规模,且每支注射液成本仅相当于西药的1/20,充分体现了其在战时医疗保障中的实用价值与经济优势。


柴胡注射液的发展与应用


  1943年,《新华日报》华北版、太行版先后对柴胡注射液进行专题报道,明确指出该制剂打破了中药无注射剂的历史,其在抗战时期为军民战地救治及健康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利华制药厂调整组织结构,扩大药品生产规模以增援前线,有效缓解了药品供应短缺窘境。此后,该制药厂部分人员随刘邓大军南下,于1949年秋在武汉组建制药厂,1953年定名为国营武汉制药厂。次年12月,该厂对传统柴胡注射液完成重新鉴定并投入生产,至此,柴胡注射液成为我国首个实现工业化生产的中药注射药剂,标志着中药制剂从战时应急性研制向规范化工业生产的重要转型。


  历经八十余年的发展,柴胡注射液所开创的中药制剂现代化路径已经得到持续拓展与深化。柴胡注射液的研发是战争环境下中医创新的典范,其成功得益于对传统中药资源的深度挖掘,技术创新的勇气及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作为中医药现代化的起点,其历史经验表明,中医药的传承创新需立足实践需求,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把实验室建在山洞里”的科研精神,对当代中医药应对复杂挑战仍具有重要启示。在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回顾这一历史成果,更应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载自《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