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论坛】主导人体的修复!炁脉是个“活”的系统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5-10-25浏览次数:11

  “炁脉”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炁”和“脉”这两个独立的概念;二是指“炁”运行的通道,即“脉”本身。炁循经脉而行,因此,“炁脉”这一概念是建立在经络系统基础之上的。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对经络系统的详细记载与论述。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其系统涵盖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经脉主体,以及别络、浮络等络脉分支,并关联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外围结构。每一经络均与特定的内在脏腑相联属,并由此形成了“脏腑归经”理论。人体通过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体外之邪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脏腑病变亦可循经络反映到体表,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引发不同的症状。

 

  “炁脉”这一概念源于先秦哲学与医学思想,在道家内炼与养生实践中成型和深化。炁脉与经络的不同之处在于,经络是相对固定的,而炁脉是建立在固定经络上的能动状态。当我们生病的时候,经络会产生临时状态,其实就是炁脉,这种临时状态是需要调理的,经调理后恢复到原本的状态。本文基于“症之所在,脉之所堵,疏之所痹,症之所解”的治疗理念,结合现代临床实践,探讨炁脉调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

 

  炁脉系统是一个“活”的生命调节网络,主导人体的修复

 

  炁,就人的生命而言,是内在之根本性能量,是启动及推进生命机枢的原力。脉,则是炁在人体内运行的通道。“脉”的本义是指血管,广义的经络包括血管。道家养生理论中,经络从运行气血的“通道”中独立出来,专指炁运行的通道,即“炁脉”,以别于“血脉”。炁经由脉的通道,流布全身,营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外化为力,内凝为精、神。脉通炁顺而壮,则少病而长寿;脉堵炁弱,则多病而易夭。

 

  炁脉系统由炁穴、阴脉、阳脉和丹田等组成,炁穴是体内之炁与外界之炁沟通交流的孔窍,阴脉连脏,阳脉连腑。炁脉系统与传统的经络腧穴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但又会临时打开新的孔窍和循行路径。这种动态特性使炁脉系统成为一个活性的、响应式的生命调节网络。炁脉系统无论是体表还是解剖均不可见,但可感。

 

  炁穴

 

  炁穴是人体炁脉与外界连接的开口,它若堵痹会非常疼痛。炁穴和炁脉通畅了,人体将会开始自动修复,恢复到自然健康态。炁脉调理非常注重炁穴的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炁穴与穴位有一定的区别。穴位是固定的,炁穴未必固定。当我们身体脏腑出现问题时,就会产生新的连接和反射点,这就是炁脉和炁穴。如果说经络与穴位是一幢建筑从设计建造时就固有的走廊与门窗,那么炁脉和炁穴则还包括了为紧急状况而临时开启的通道与窗口。

  

  阴脉和阳脉

 

  炁脉根据其阴阳属性分为阴脉和阳脉。

 

  出入于五脏者为阴脉,所藏为阳炁。《灵枢·卫气》中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阴脉络属于脏,阴脉通畅,则阳炁可达于五脏,为五脏提供足够的能量与生机。

 

  出入于六腑者为阳脉,所藏为阴炁。《灵枢·卫气》说:“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六腑的主要功能是把人摄入的水谷之气化为血气,荣养全身。明代医家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言:“人有六腑,水谷等物赖之以化。六腑为表,其气内连于五脏,而外络于肢节。”六腑吸纳水谷之气,转化成后天之炁,日日餐餐,绵延不辍,以时时供生命之所需。调理阳脉,则能壮大六腑之机能,从而为生命源源不断提供后天之能量,并与脏所藏之先天阳炁一起,助人达至健康长寿。

 

  丹田

 

  丹田学说是道家养生思想的基础,对中医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丹田位于脐垂直内3寸,是精、炁、神之所居,在中医诊疗中也往往成为用针用灸的所在。丹田也是元炁汇聚之海,是净化元炁的主要场所。在历代养生典籍中,丹田不但是“藏炁之所”,更是“炼炁之鼎”,是炼阴化阳的关键。同时丹田还是“净炁之所”。没有了丹田的作用,炁的净化作用就不完善。

 

  炁脉调理理念及临证实践

 

  通过炁脉系统,体内之炁与体外之炁沟通交换,白天外发百骸,如阳光生养万物,夜晚内养脏腑,如水般润泽万物。炁脉系统是人体自我修复及更新之根本。炁脉同时负责自身净化的工作,由于一般人的丹田处于休眠状态,所以自我净化其实非常缓慢,远低于“毒”积聚的速度,于是渐而导致炁脉的阻痹。

 

  症之所在,脉之所堵

 

  “症之所在,脉之所堵”体现了中医“不通则痛,不荣亦痛”的核心病机。人体炁脉如同大地上的江河溪流,是生命能量“炁”运行的通道。当外邪入侵、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或劳逸失度时,炁脉便会发生堵痹,形成气结或湿浊瘀阻,反映在身体上即为疼痛、酸胀、麻木或功能异常。

 

  炁脉堵痹不仅表现为不通则痛的实证,如局部压痛、结节条索,也包括不荣则痛的虚证,如乏力萎靡、功能衰退。它们在身体中有明显的响应区:头部、颈部、肩背多为阳脉汇聚之所,堵痹易致头痛、眩晕、肩僵;脊椎沿线为督脉与膀胱经所过,不通则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四肢关节尤其膝踝等处,常因炁脉阻滞而活动受限。

 

  炁脉堵痹的程度也可通过“行罐痧象”进一步判断。痧色深紫聚结为毒瘀深重,血色浮红为热毒壅盛,灰黯枯槁则提示正气亏虚。这些皆为“脉堵”之外显,与症候相应。

 

  疏之所痹,症之所解

 

  正如《中藏经》所言“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痹症的根源在于炁脉阻塞,而“梳”即疏通,是通过调理手段解除痹阻、恢复炁脉通畅的关键过程。疏通是炁脉调理的首要步骤,目的不是单纯缓解症状,而是恢复炁脉的天然流动,激发人体自愈潜能。疏通可比作“疏浚河道”,体毒清除后,炁脉自然畅通。

 

  在炁脉调理中有很严格的步骤,要遵循“先阳脉,后阴脉”之调理顺序。阳脉通畅以后,一定要把阴脉疏通。否则人会出现精力异常、烦躁、脸色不正常、无法持续5小时以上睡眠等不良反应。《灵枢·脉度》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炁在经脉中的循行周而复始,如果经脉不通就会使炁的运行受到阻碍,导致身体机能出现紊乱。只有把阴阳脉都打通,才能真正储存能量,使人健康。

 

  调理机制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化解气结:通过循经推拿、行罐等手法,直接作用于皮部经络,散开瘀阻的气血节点。调理时出现的疼痛如酸胀、刺痛,正是痹阻被化解的反应,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净化体毒:痹症常伴体毒积累,如湿毒、寒毒,疏通能推动毒素从深层向体表排出。例如,行罐后出现的痧象(深紫色为毒瘀重,血色浮红为热毒盛)是排毒的外显标志。

 

  平衡阴阳:疏通阳脉(连六腑)可增强后天之炁的化生,疏通阴脉(连五脏)可固守先天之炁,最终达到“冲气以为和”的平衡状态,痹症自消。

 

  “疏之所痹”的本质是以疏通为手段,破解炁脉阻塞这一痹症根源。将古中医智慧与现代实践结合,强调疏通不是蛮力破结,而是顺应生命规律的调理之道。其核心是通过外部调理手段,如循经推拿、行罐排毒、中药沐足疏通炁脉,恢复炁的流动,从而激发人体自愈力。

 

  如临床发现女性患者因“任脉不通”导致不孕,经炁脉调理(重点疏通腹部和任脉)后成功受孕。调理过程包括每周2次循经推拿和行罐排毒,持续半年。结果显示,患者炁脉通畅后,气血充盈,胎精得养。

 

  再如手腕肌腱损伤的患者,术后8个月功能受限。炁脉调理聚焦患处炁脉疏通,通过推拿化解气结、行罐拔毒。一年后,患者手指活动能力基本恢复。运动损伤不仅是肌肉骨骼问题,更是炁脉阻痹所致,炁脉调理通过修复能量通道,加速了组织修复。



载自《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