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血学术流派经验集萃②】从血瘀内热论治银屑病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5-11-01浏览次数:12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临床多发的慢性皮肤病,以皮肤出现边界清晰的红色斑块、覆盖银白色鳞屑为典型特征。中医称之为“白疕”,又称疕风、松皮癣。《外科证治全书》载:“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坼裂,血出痛楚。”


      西医学认为,银屑病属于免疫相关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其特点是病程漫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多采用口服或外用抗生素、抗肿瘤剂、免疫抑制剂、类固醇皮质激素等药物,虽然有时能取得短暂疗效,但极易反复。


      中医气血疗法认为,银屑病的根本病机在于血瘀内热。其典型表现印证此理:边界清晰的红斑、丘疹或斑丘疹,与机体血热妄行,溢于皮肤脉络相关;红斑上覆盖的银白色鳞屑,刮之可见薄膜及点状出血,与血热致血瘀津亏,肌肤失于气血濡养有关。故本病之机,多属热邪熏灼肌肤所致。此外,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瘙痒,轻者可忍,重者严重干扰日常活动及睡眠。患者常因难以自控而搔抓无度,致使皮肤破溃渗液,甚则继发感染,反令病情加剧。此类瘙痒症状也是由于血热熏蒸肌肤所致。基于上述认识,中医气血疗法确立了银屑病的治疗原则:清热通瘀、活血润肤、养血平燥。兹选三则验案,介绍如下。


案一


      王某辰,男,37岁,2024510日初诊。患者2年前头皮、胸腹、背部出现红色丘疹,伴剧烈瘙痒。于当地某三甲医院诊断为银屑病,予注射司库奇尤单抗、口服防风通圣丸、外用卤米松乳膏等治疗,疗效欠佳,病情反复。刻下症:患者头部、胸部、背部及四肢散在黄豆至铜钱大小红色斑块,色暗红,表面覆白色鳞屑,皮损肥厚,触之有灼热感,瘙痒难耐。患者形体壮实,自诉口干口苦,咽干咽痛,怕热喜冷饮,常饮高糖果汁饮料,嗜食辛辣热物,多汗,大便干燥,入睡困难,多梦,睡眠质量差。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洪大有力。


      诊断:白疕(瘀热内阻)。


      治则:活血化瘀,清热通腑,养血润肤。


      处方:桃仁10g,赤芍10g,红花10g,黄芩15g,桔梗10g,生地黄20g,生大黄(后下)10g,枳实15g,丹参20g,皂角刺15g,当归10g,苦参15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本方中‌生大黄泻下力较强,脾胃虚弱者慎用;苦参有小毒,应谨慎使用,需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嘱禁食辛辣油腻、腥膻发物及高糖饮料,节制饮食,控制体重。


      520日二诊:服药10剂后,口苦口干、咽干咽痛、多汗减轻,瘙痒显著缓解,可控制不抓挠,皮损颜色变浅,大便日行2~3次,黄腻苔减退。守上方,加麦冬10g、天花粉10g,继服15剂。医嘱同前。


      65日三诊:服药后瘙痒持续减轻,鳞屑减少,红斑淡化,皮损面积缩小,诸症均减,大便日行3次左右,自觉身体轻松,体重下降,睡眠改善。效不更方,继服15剂。药尽后皮损完全消退,症状消失。仍嘱其严格忌口,保持清



      本例患者形体壮实,嗜食辛辣厚味及高糖果饮,致内热炽盛,发为白疕。病程逾2年,虽经多方治疗,仍时轻时重,迁延难愈。久病必瘀,白疕顽疾,当以活血化瘀、通行气血为要。故立清泄里热、畅达气血之法,方选小承气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佐生地黄、麦冬、天花粉等养阴润燥之品,尤妙用皂角刺辛温通络,以利肌肤气血循行。较之传统清热解毒治法,本方更寓釜底抽薪之意,泻热存阴,推陈致新,故能促病速愈。


      需注意,白疕虽形诸外,其源实在于内。当今社会人们多嗜肥甘厚味,致火热内炽,此为白疕发病之根源,也是复发的关键。所以严格饮食禁忌尤为重要。


案二


      许某,男,58岁,2024114日初诊。患者5年前全身发红色皮疹,以躯干、四肢为主,伴瘙痒。曾内服润燥止痒胶囊、皮敏消胶囊等药物,外用复方丙酸氯倍他索软膏及中药熏洗(具体药物不详),疗效不佳,病情逐渐加重,皮损范围扩大。刻下症:患者四肢可见红斑,下肢尤甚,皮损表面覆有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后见点状出血,伴明显瘙痒。口干、口苦,口中异味,大便偏干。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有力。患者饮酒20余年,吸烟30余年。


      诊断:白疕(内热血瘀)。


      治则:凉血消瘀,泻热通腑,清热利湿。


      处方:大黄(后下)12g,桃仁10g,牡丹皮10g,栀子10g,赤芍15g,薏苡仁30g,黄柏10g,藿香8g,鸡血藤15g,紫草10g,玄参15g,麦冬15g,白鲜皮10g,甘草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嘱其戒烟酒,清淡饮食。


      1111日二诊:服上方7剂后,大便日行2~3次,口干口苦、口中异味及瘙痒感均减,未见新发皮损,点状出血减少、色转淡。舌质仍红,苔转净,脉渐趋和缓。遂将原方中大黄减至9g,继服15剂。医嘱同前。


      1126日三诊:皮损范围显著缩小,红斑转淡,鳞屑减少,仅存轻度瘙痒,余症悉除。上方去栀子、薏苡仁、黄柏、紫草,大黄减至6g,继服10剂。嘱继续清淡饮食,戒烟酒;可适度活动至微汗为度,以畅达气血,助益皮损康复。


 


      本例患者饮酒史逾20载,必有湿热内蕴,综合脉证,湿、热、瘀互结为患。组方以清积热、化瘀滞、祛湿浊为法,理法方药相合,故取效较捷。本方取大黄牡丹汤之意通腑泻热、活血散瘀,合黄柏、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佐麦冬、玄参养阴润燥。


      “用药不忌口,良医也束手”,皮肤病治疗尤须重视忌口。务必探寻并规避诱发因素,如吸烟、饮酒等,严格节制,方能获满意疗效。否则,此火方熄,彼焰复燃,致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切当慎之。


案三


      孙某,女,48岁,202548日初诊。患者6年前双下肢出现黄豆大小红色皮疹,继之皮损处覆白色鳞屑,伴瘙痒,搔抓后可见出血点,甚则出血。于当地市级医院诊断为银屑病,曾予复方甘草酸苷、西替利嗪、消银丸等口服,及卤米松乳膏、他克莫司软膏等外用,疗效欠佳。刻下症:四肢散在大小不等红色斑块,表面覆白色鳞屑,伴瘙痒剧烈。平素喜食辛辣厚味,常感口干舌燥,易发口舌生疮,心烦易怒,五心烦热,入睡困难。月经量少,易提前。大便干结,31行。舌红有裂纹,苔少,脉细数。


      诊断:白疕(内热血瘀,阴津不足)。

      

      治法:养阴润燥,活血化瘀,通腑存阴。


      方药:玄参15g,生地黄15g,麦冬15g,桔梗10g,北沙参15g,大黄(后下)10g,桃仁12g,黄连10g,赤芍15g,牡丹皮10g,知母15g,甘草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嘱清淡饮食,忌辛辣油腻食物。


      415日二诊:用药后原有皮损稳定,未见新发,大便日行2次,皮肤瘙痒、口干等症均减,夜寐改善,情绪转和,本次经量较前增多。效不更方,继进15剂。医嘱同前。


      51日三诊:皮损面积显著缩小,色泽转淡,表面仅覆少量鳞屑,瘙痒几除,余症皆缓。患者要求继续调理,故将原方改制水丸,嘱其长期服用,以资巩固。



      治瘀热之法,一是通腑除热,下法泻火以存阴液;二是养阴润燥,以救济蔓延之火势;三是活血化瘀,改善气血循环,则可促进疾病康复。本例患者血虚内热,瘀热互结,故使用养阴、通腑、活血三法,使顽疾得以康复。其实治疗瘀热不外乎此三大法,故知大道至简,思路明确,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矣。


载自《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