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血学术流派经验集萃①】基于气滞血断论治股骨头坏死经验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5-11-01浏览次数:11

      开栏的话:“中医气血学术流派”由山西中医姚登贵先生创立。该流派以“气为生命之本,血为健康之基”为核心思想,并构建形成了以“气血”为鲜明特色的诊疗体系。2023年,“姚氏气血疗法”入选运城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姚氏中医气血学术流派”被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列入首批三晋中医学术流派;2025年,“中医气血疗法”被纳入全国卫生健康技术推广传承应用项目,标志着其学术价值与实践效果获得广泛认可。


      该流派立足“气血调和,百病不生”理念,在急性病症的快速干预、慢性疾病的根本调治以及疑难重症的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理论优势和确切的临床疗效。本专栏系统展示其从气血论治疾病的临证思辨与处方特色,以期为广大中医同仁提供借鉴。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临床常见疾病,好发于3050岁人群。在中医理论中,本病归属于“骨痹”“骨蚀”等范畴。《素问·长刺节论》指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中医认为,“骨痹”“骨蚀”的基本病机属本虚标实,其中本虚为肝肾不足,标实则为邪毒、瘀血阻滞。


治疗思路


      中医气血疗法在继承传统中医对本病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于气血运行障碍的核心病机,提出股骨头坏死的关键在于气滞血断。此观点强调,股骨头部位的气血运行发生严重阻滞乃至中断,导致气血供应绝对不足,骨与骨髓失于濡养,渐至枯槁、坏死、糜烂。因此,气血疗法认为,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核心在于恢复股骨头局部的气血灌注与濡养功能。


      中医气血疗法的治疗原则首重“通”,即运用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气血导引术等多种手段,疏通股骨头局部的气血瘀滞,化解气滞血断之困局。继而着眼于“养”,即在气血通道得以重新建立的基础上,通过益气养血、补肾填髓等法,促进气血源源不断地濡养骨与骨髓,修复受损组织。最终目标是达成“以血养骨,以血生骨”的良性循环,激发骨组织自身的修复与再生潜力,逆转坏死进程。


中药制剂介绍


      流派在传承过程中总结了诸多验方,并形成了应用成熟的中药制剂获得,现选取部分可用于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制剂简介如下。


      活血三降丸


      水丸,每袋6g,相当于以下汤药剂量:大黄10g,三棱8g,莪术8g,木香5g,陈皮8g,郁金9g,厚朴9g,葛根12g,川芎8g,益母草15g,延胡索8g,燀桃仁8g,法半夏4g,茯苓12g,黄芩8g,山楂10g,鸡内金8g


      此方核心在于行气活血、疏通脉络,为后续滋补扫清障碍。方中重用木香、陈皮等行气破滞之品,畅达气机;配伍三棱、莪术等强力活血化瘀药,破除血瘀;辅以大黄、葛根、黄芩清解郁热,法半夏、茯苓祛湿化痰,山楂、鸡内金消积助运。全方着力于“通”,使气行血活,脉络得畅,周身气血得以正常运行,为“补”奠定基础。


      温阳滋肾丸


      水丸,每袋6g,相当于以下汤药剂量:淫羊藿8g,黄芪15g,酒黄精12g,枸杞子10g,制何首乌9g,沙苑子12g,酒山茱萸9g,锁阳8g,盐巴戟天8g,酒肉苁蓉8g,红景天5g,麦冬9g,五味子5g


      此方在气血畅通的基础上,专注于滋补肝肾、调和阴阳、固本培元以充养气血。方中集合大量填精补肾、益气养阴之品,淫羊藿、锁阳、盐巴戟天等温补肾阳,激发气化;酒黄精、制何首乌、枸杞子等滋养肾阴肝血,涵养精微;黄芪、红景天大补元气,推动气血生化。诸药配伍,体现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旨,使阴阳互资,肝肾同调,精血互化,气血源泉得以充盈。


      化清排毒丸


      水丸,每袋6g,相当于以下汤药剂量:鸡内金8g,枳实8g,厚朴8g,三七5g,茯苓12g,黄芩8g


      此方针对阻碍气血运行的病理产物——壅结之“毒”,以化积散结、疏通排毒通道为要。方中枳实、厚朴行气消胀,破结除满;鸡内金、茯苓健脾消积,利湿化痰;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黄芩清热燥湿解毒。诸药合力化解有形之积滞与无形之郁热瘀毒,保障气血顺畅运行无阻。


      参地双补胶囊


      胶囊剂,每次5粒(0.4g/粒),相当于以下汤药剂量:人参7g,生地黄12g,黄芪15g,酒黄精10g,红景天5g,炒酸枣仁12g,五味子5g,麦冬8g,当归10g,黄连3g,黄柏7g,燀桃仁8g,茯苓12g


      方中人参、生地黄共为君药,填精益肾、补益元气、充盈气血。黄精味甘而厚腻,助生地黄补血补阴,为臣药。红景天可补诸不足,酸枣仁养血安神,人参、麦冬、五味子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当归补血养血、活血化瘀,以上共为佐药。黄柏、黄连能防止服用滋补药物助热化火又不致阴伤,桃仁助当归行气活血,茯苓渗湿,以上共为使药。诸药共奏滋肾填精、养血安神、强心复脉之功效。


      化瘀调肝丸


      水丸,每袋6g,相当于以下汤药剂量:柴胡8g,川芎8g,当归10g,燀桃仁8g,香附8g,郁金8g,葛根12g,三七6g,大黄10g,益母草15g,白芍10g,生地黄12g,麦冬10g,天花粉10g,黄柏8g,茯苓12g,白术10g,鸡内金8g,甘草8g


      本方以柴胡为君,疏肝解郁,条达肝气。香附、郁金、葛根、益母草、三七、川芎、当归、桃仁、大黄共为臣药,可解郁行气、活血化瘀。白芍养血敛阴以柔肝,同时防大量行气、活血之品耗气伤阴,起佐制之功;生地黄、麦冬、天花粉养阴润燥,俱为佐药。黄柏清热解毒、泻火燥湿,茯苓和白术健脾祛湿宁心,鸡内金消食化积减轻脾胃负担,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


      活血益心丸


      水丸,每袋6g,相当于以下汤药剂量:丹参12g,葛根12g,三棱8g,莪术8g,红花8g,益母草15g,燀桃仁8g,三七6g,五灵脂6g,大黄10g,佛手8g,陈皮8g,法半夏6g,茯苓12g,山楂10g,鸡内金8g,黄芩8g,地骨皮12g


      本方以丹参、葛根为君,调气活血。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三七、益母草、五灵脂共为臣药,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散瘀化结。佛手、陈皮行气,助血畅行;法半夏、茯苓化痰湿浊气,解胸中痰浊之痹;山楂和鸡内金同用,消积导滞、活血化瘀,诸药共为佐药。黄芩、地骨皮可清热凉血,为使药。


验案举隅


案 一


      王某某,男性,65岁。于202111月确诊为肾病综合征,初始每日口服醋酸泼尼松片12片,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至每日半片。202212月出现双侧髋关节疼痛、起步困难及无法正常下蹲,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双侧股骨头坏死。患者因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有顾虑,寻求中医气血疗法治疗。体格检查:血压95/55mmHg,神志清楚,精神尚可。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心音有力。腹软,全腹无压痛,双肾区无叩痛。双手指关节变形,双膝关节局部压痛明显。无吸烟、饮酒史。睡眠正常,二便无特殊异常。舌质红,苔白厚伴明显裂纹,脉弦。


      西医诊断:双侧股骨头坏死。


      中医诊断:骨痹。


      辨证:气滞血断,肝肾不足。


      治则:活血化瘀,滋补肝肾。


      处方:予中药制剂活血三降丸,每次1袋(6g/袋),每日1次。予中药制剂温阳滋肾丸,每次1袋(6g/袋),每日1次。予中药制剂化清排毒丸,每次1袋(6g/袋),每日1次。


      患者定期复诊,以上方为主稍有加减,治疗前三个月,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治疗四个月后,髋关节疼痛显著减轻;至治疗八个月时,疼痛基本消失,已可完全下蹲,行走自如,无明显不适。影像学复查显示,骨皮质结构已完全恢复正常。



      本例患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笔者认为此类药物辛热燥烈,耗伤阴液,日久致阴亏血滞、肾气亏虚。基于“虚必兼瘀”的认识,遵循先通后补的原则调理气血,避免壅滞。三方联用八个月,行气活血以通其滞、滋补肝肾以养其源、化积清毒以畅其道,显著改善了股骨头局部的气血循环与骨代谢,最终患者髋关节疼痛消失,下蹲行走自如,影像学复查证实,骨皮质结构已完全恢复正常。


案 二


      王某某,女性,57岁。20088月因骑电动车摔伤,后时有右下肢疼痛,程度较轻,未予重视及治疗。2019821日出现明显右下肢疼痛,久坐或久站后步态受限,无法迈大步行走,且夜间疼痛加重,经核磁检查诊断为右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西医建议保守治疗方案或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选择中医针灸治疗,治疗两个月后夜间下肢疼痛有所缓解,但仍感右髋、右膝屈伸困难伴肿胀,右脚踝疼痛,下坡时疼痛显著。2021315日就诊,体格检查:血压128/76mmHg,心率76/分。右下肢疼痛伴活动受限,大便干结,尿频、尿急,睡眠欠佳,入睡困难。


      西医诊断:右侧股骨头坏死,便秘。


      中医诊断:骨痹,便秘。


      辨证:气滞血断,脾肾两虚。


      治则:通经活血,补益脾肾。


      处方:予中药制剂活血三降丸,每次1袋(6g/袋),每日1次。予中药制剂参地双补胶囊,每次5粒(0.4g/粒),每日1次。


      331日二诊:患者诉上方服药当日,排便次数达6次。服药后右膝肿胀消失,右膝疼痛明显减轻,右髋疼痛明显缓解,可上台阶,但夜间偶有剧痛,膝关节屈伸时疼痛消失,睡眠质量明显提升,尿频、尿急基本消失。遂沿用原方治疗。其后症状持续好转,627日复查核磁显示:与2019821日片对比,右侧股骨头坏死病灶范围明显缩小。



      跌打损伤可致瘀血内阻、经脉瘀滞,使股骨头失于温煦濡养,是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外因。本例患者跌伤后瘀血未除、气血不畅,日久致股骨头失养坏死,其证属气滞血断、脾肾两虚,治宜通经活血、补益脾肾。治疗采用活血三降丸与参地双补胶囊联用之法,通补兼施,标本同治。活血三降丸重在行气活血、通腑除滞,参地双补胶囊益气养血以固其本,为气血生化运行奠基,二者配伍,完美契合“驱邪不伤正,补虚不留邪,先通后补”之气血调治精髓,故能使患者气血得调、腑气得通,骨痹、便秘、尿频尿急及睡眠不佳诸症随之改善。


案 三


      路某某,女性,81岁。约30年前出现左侧髋关节疼痛,夜间为甚,伴跛行,曾被误诊为关节炎,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氢化可的松片等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2000年疼痛加剧,经CT检查确诊为左侧股骨头坏死,虽经多种方法治疗,症状改善仍不明显。202431日因左侧髋关节疼痛显著加重,致无法行走及下蹲,遂来就诊。体格检查:血压106/70mmHg,脉搏64/分。精神尚可,体型中等,睡眠欠佳,二便自调。舌淡红,苔白腻,脉结代。冠心病史多年。


      西医诊断:左侧股骨头坏死,冠心病。


      中医诊断:骨痹,胸痹。


      辨证:气滞血断,肝肾亏虚。


      治则:活血化瘀,滋补肝肾。


      处方:予中药制剂活血三降丸,每次1袋(6g/袋),每日1次。予中药制剂化瘀调肝丸,每次1袋(6g/袋),每日1次。


      310日二诊: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遂去化瘀调肝丸改用参地双补胶囊,每次5粒(0.4g/粒),每日1次。


      331日三诊:左侧髋关节疼痛缓解,可行走300余米,然因心悸、胸闷症状显著,故调方用活血三降丸,每次1袋(6g/袋),每日1次;温阳滋肾丸,每次1袋(6g/袋),每日1次;活血益心丸,每次1袋(6g/袋),每日1次。


      410日四诊:服药后睡眠改善,心悸、胸闷减轻,腿抽筋缓解,左侧髋关节疼痛亦减轻,故维持此方治疗。


      613日五诊:心悸、胸闷未再发作,左侧髋关节疼痛显著缓解,已可下蹲如厕,睡眠质量明显提高。


按 


      本案患者久病,辨证属气滞血断、肝肾亏虚,其骨痹病机核心在于气虚推动无力致气血瘀痹、骨失濡养。治则紧扣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以调畅气血、改善症状为目标。初诊予活血三降丸合化瘀调肝丸,活血三降丸旨在强力疏通周身气血痹阻,化瘀调肝丸使肝气调达、肝血充盈而濡养筋骨。


      二诊因改善不显,考虑其虚损较重,改用活血三降丸合参地双补胶囊。参地双补胶囊可大补元气以资血行动力,滋养阴血以固其本,与活血三降丸共奏气血双补兼通之效。


      三诊髋痛虽缓,但见显著心慌胸闷,此乃瘀阻心脉之象,故调方为活血三降丸合温阳滋肾丸合活血益心丸。温阳滋肾丸可峻补肝肾精血、温振元气,活血益心丸专攻心脉瘀阻、活血通络,体现“通以减负,补而畅达”之心脏气血调治思路,用药后诸症改善。


      至五诊,心慌胸闷未再发作,髋痛显著缓解可下蹲,睡眠转佳,示气血调治得宜,痹阻渐通。


载自《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