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血学术流派经验集萃③】从瘀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四例

发布者:年鉴网发布时间:2025-11-13浏览次数:1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疾病,发病率约为10%,临床表现为逐渐加重的痛经、月经异常、不孕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气血疗法基于瘀血病机论治本病,提出“凡病因血瘀,凡病致血瘀”的核心观点,认为本病多因瘀血为患,且病程迁延又可进一步加重瘀血。

 

病因病机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中医痛经、癥瘕、不孕、月经不调等范畴。中医气血理论认为,瘀血内阻是本病核心病机,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形成的“离经之血”无法排出,导致疼痛和癥块形成。瘀积日久则形成结节、囊肿,瘀阻胞宫还会影响两精相合,造成不孕。瘀血的形成使组织失去正常濡养,影响气血运行,形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恶性循环。

 

  瘀血形成有多种原因:其一,肝气郁结。情志不畅导致肝失疏泄,气滞血瘀。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压力增大,肝郁成为重要诱因。其二,肾阳不足。肾阳亏虚则推动无力,血行迟滞成瘀,肾精亏虚也能直接影响生殖功能。其三,脾虚湿阻。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湿聚成痰,痰瘀互结加重癥块形成。其四,寒凝血瘀。寒邪客于胞宫,血得寒则凝,临床常见于贪凉饮冷者。其五,热灼血瘀。瘀久化热或外感热邪,煎熬血液成瘀,表现为经血紫暗黏稠。

 

  验案举隅

 

  案一肝郁气滞型

 

  宋某,32岁,女,2022528日初诊。主诉:痛经5年。患者经前乳房胀痛,经期小腹冷痛拒按,经色暗紫有血块,情绪焦虑。就诊于某医院,B超示左侧卵巢巧克力囊肿约3cm,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期间痛经严重,视觉模拟评分法(以下简称VAS评分)评价疼痛为8分。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消癥。

 

  处方:柴胡12g,香附10g,当归15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6g,丹参15g,延胡索10g,川楝子6g,甘草6g。经前1周开始服用,连服7剂,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分服。

 

  630日二诊:月经期间痛经减轻,VAS评分降至5分,血块减少,仍感胁胀。原方加郁金10g、莪术6g,煎服法同前。

 

  826日三诊:痛经明显减轻,VAS评分降至3分,复查B超提示囊肿缩小至1.5cm。嘱以后经期服原方,平时服逍遥丸疏肝健脾,合桂枝茯苓丸活血消癥。

 

  首诊方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当归、赤芍养血活血,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中川楝子有小毒,不宜久服、过量,需要注意肝肾功能检查。辨证确切,二诊时症状明显减轻,守上方加郁金、莪术,郁金主血积下气,莪术破气中之血,二药合用增强行气活血之效。三诊时痛已大减,复查囊肿亦缩小,嘱经期服汤药,平时服成药以善后。

 

  案二寒凝血瘀型

 

  段某,28岁,女,2023715日初诊。因经期小腹冷痛数月就诊,诉痛经时得热则舒,经量少、色暗,平素四肢不温。曾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舌淡紫,苔白,脉沉紧。

 

  治法:活血化瘀,温经散寒。

 

  处方:小茴香6g,干姜6g,肉桂(后下)3g,当归15g,川芎10g,蒲黄(包煎)10g,五灵脂(包煎)10g,乌药10g,艾叶6g。经前5天至经期第3天服用,连服8剂,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分服。

 

  818日二诊:腹痛减轻50%,经色转红。加吴茱萸3g、丹参15g,煎服法同前。

 

  1023日三诊:症状基本消失,月经规律。嘱平时服艾附暖宫丸调养,经期服红糖姜茶。

 

  首诊方中小茴香、干姜、肉桂温经散寒,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蒲黄、五灵脂(失笑散)活血止痛,乌药、艾叶温经止痛。二诊腹痛明显减轻,守方加吴茱萸温肝散寒、丹参活血调经。三诊诸症痊愈,嘱以艾附暖宫丸、红糖姜茶善后调养。

 

  案三肾虚血瘀型

 

  刘某,35岁,女,202492日初诊。患者因备孕2年未孕就诊,平素经后小腹隐痛、腰酸头晕。曾就诊于多家医院,B超提示盆腔内膜异位结节,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舌淡暗,苔薄,脉沉细。

 

  治法:活血化瘀,补肾益气。

 

  处方:菟丝子15g,熟地黄12g,山茱萸10g,当归12g,桃仁10g,红花6g,丹参15g,桑寄生15g,续断12g14剂,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分服,经期停用。

 

  105日二诊:腰酸改善,月经量增。调方:原方加紫河车粉3g(冲服)、三棱6g

 

  202513日三诊:成功妊娠,遂停用活血药,加大菟丝子、桑寄生剂量保胎。

 

  首诊方中菟丝子、熟地黄、山茱萸补肾填精,当归、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桑寄生、续断补肾强腰,14剂后初见成效,二诊加紫河车粉补肾填精、三棱化瘀消癥。三诊时即带来妊娠喜讯,遂加大菟丝子、桑寄生剂量,取寿胎丸之意,继以补肾安胎为治。

 

  案四痰湿瘀阻型

 

  杨某,30岁,女,20241019日初诊。因经期小腹坠痛、白带黏稠数月来诊。曾就诊于某医院,行B超检查提示双侧卵巢囊肿,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观患者形体肥胖,舌胖大,边有齿痕,脉滑。

 

  治法:化痰祛湿,活血消癥。

 

  处方:苍术10g,香附10g,半夏10g,茯苓15g,陈皮6g,桂枝10g,牡丹皮10g,赤芍12g,薏苡仁30g7剂,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分服。

 

  1122日二诊:带下减少,体重下降2kg。原方加泽泻10g(利湿)、浙贝母10g(化痰散结)。7剂,煎服法同前。

 

  202522日三诊:复查B超提示囊肿缩小50%,痛经症状缓解。改为间歇性用药,每月服10剂,配合山楂薏米粥食疗。

 

  首诊方中苍术、半夏、茯苓、陈皮健脾化痰,香附理气解郁,桂枝、牡丹皮、赤芍活血化瘀,薏苡仁利湿排脓。二诊已见成效,守方加泽泻利湿、浙贝母化痰散结。三诊时症状缓解,囊肿亦缩小,嘱间断服药并食疗调养。

 

  中医气血疗法治疗本病注重分期论治,经前期以“通”为主,重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经后期以“补”为主,侧重补肾填精、健脾益气。在用药方面,针对顽固病灶可选用土鳖虫、水蛭等破血逐瘀的虫类药;消癥散结类药物的使用贯穿始终,如配伍莪术、丹参等活血消癥药,然其破血逐瘀药力峻猛,需辨证准确,中病即止,注意攻伐适度,避免出血风险。由于证型常相互兼夹,需灵活辨证,随证加减,并根据患者体质特点、病程长短调整用药,壮实者宜早攻,虚弱者宜缓图。

 

  针对此类患者,生活调护也不可忽视。饮食上,要忌食生冷寒凉、辛辣刺激之品。起居上,注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经期注意保暖,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心情愉快,学会压力管理。



载自《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