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理论角度看,脾胃病的核心病机可归结为脾胃升降失常与运化功能失司。《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明确指出了脾胃在中焦气机升降及水谷精微输布中的核心作用。脾胃共属中焦,为人体后天之本,李杲倡导“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也强调了脾胃在气血生化中的关键地位。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其气宜降;脾主运化与水精上行,其气宜升。若因饮食不节、情志失畅、劳倦所伤或外邪侵袭,导致脾失健运,则水谷不化,清阳不升,可出现腹胀、便溏、神疲倦怠;胃失和降,浊阴不降,则见嗳气、呕恶、脘痞。病理产物如湿、痰、食积等郁阻中焦,进一步妨碍气机,终成虚实互结之证。因此,治疗当以调理中焦气机、复其升降之职为核心,辅以燥湿、消积、化痰等法,旨在重建“清气在上,浊气在下”的生理状态。
若从气血理论的核心病机体系审视,脾胃病的诸多表现实则根源于脾胃功能失常所引发的气血化生不足与输布障碍。《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明确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失运,直接表现为纳谷不馨、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进而会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气虚则温煦推动无权,可见周身乏力、畏寒肢冷;血之化源匮乏,机体失于濡养,则表现面色萎黄、唇甲无华。此外,气虚无以行津,易凝湿成痰,且气结则血凝,气虚运血无力则久病入络成瘀,形成气虚血瘀或湿瘀互结之复杂证候,症见痛处固定、舌质紫暗、病情迁延。故虽脾胃病位在中焦,实则可波及全身气血之盛衰。其治则应恪守理气活血之大法,并酌情辅以化湿、通瘀之品,以复其“气血生化之源”的功能。现整理中医气血疗法治疗脾胃病的验案二则,分享如下。
案一
张某,男,75岁。患者自2018年起,常感反酸、烧心、畏寒喜暖,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道炎、慢性胃炎,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可缓解,然停药后症状时有反复。2024年1月出现厌食明显、闻油烟味即恶心、排便困难等症状,遂于2月17日前来就诊。刻下症见: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少气懒言,反应迟钝,头晕,失眠多梦,纳差拒食,形体消瘦,大便3日未行。查其腹部胀满,叩之鼓音。舌淡紫,苔白腻,脉沉滑。既往史:高血压病14年,血压最高190/120mmHg,服用氨氯地平降压,血压控制良好。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
中医诊断:胃痞证(气滞血瘀,脾胃气虚)。
处方:予机构中药制剂活血三降丸,每次1袋(6g/袋),每日1次。每袋相当于以下汤药剂量:大黄10g,三棱8g,莪术8g,木香5g,陈皮8g,郁金9g,厚朴9g,葛根12g,川芎8g,益母草15g,延胡索8g,燀桃仁8g,法半夏4g,茯苓12g,黄芩8g,山楂10g,鸡内金8g。予机构中药制剂培土和胃丸,每次1袋(6g/袋),每日1次。每袋相当于以下汤药剂量:党参15g,白术10g,山楂10g,麦芽12g,莱菔子10g,决明子12g,陈皮8g,佛手8g,燀桃仁8g,葛根10g,茯苓12g,甘草8g。嘱其服药1周,1周后复诊。
2月24日二诊:患者自述服药首日大便4次,通身舒畅,次日排便2次,面色萎黄较前减轻,食欲渐复,腹部胀满显著减轻,睡眠质量改善,夜梦减少。嘱患者继续服药1个月,1个月后复诊。
3月23日三诊:眠可,纳可,头晕未再发作,神情舒展,语言流畅,气息均匀,头脑清醒。嘱继续服药1个月,巩固疗效。
4月27日四诊:面色红润有光泽,精神状态佳,语声响亮,气力充沛,血压稳定于110/80mmHg,氨氯地平减量。
后随访,患者自述胃部舒适,反酸、烧心等症状未见复发。
按
本案患者年高久病,其根本在于脾胃元气衰败、气血生化乏源,属本虚标实之重证。其气血双虚为本,如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少气懒言、头晕失眠,皆是因脾失健运,无法将饮食转化为气血所致。痰瘀互结为标,气虚则水湿不化,凝为痰浊,故苔白腻、脘腹胀满、闻油腻则恶心,气虚推动无力,肠道传导失司则大便困难,血行不畅则舌淡紫。形成气虚生痰、血虚致瘀,痰瘀互结,进一步阻碍气血生化的恶性循环。当前诸症皆由气血大亏、痰瘀壅滞、清窍失养、胃气衰败而起,治当急以大补元气、益气养血为本,兼以化痰祛瘀为标,力图挽救中气,运转生机。
本处方以活血三降丸与培土和胃丸合方治疗,紧扣患者核心病机,发挥了攻补兼施、标本同治的整体作用。活血三降丸旨在祛除体内壅滞之痰瘀积滞,扭转气机痞塞之状态,为祛邪之主方;同时,培土和胃丸通过健脾益气,兼以调畅气机,使中焦运化健旺,气血生化有源,运行有常,是为扶正之基础。两方相辅相成,故服药后气机得畅,腑通胀减,表现为大便通畅、腹部胀满减轻,随着脾气渐复、气血得充,可见面色转润、食欲增进、神清气爽、头晕消失,终至气血调和,血压趋稳,西药得以减量。全案体现了以通为补、气血同治的辨治思路,通过调气活血与健脾益气相结合,有效改善了脾胃气虚与气滞血瘀并见的复杂证候。
案二
席某,男,76岁。患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10余年,平素口服增生平片,病情控制平稳。2024年10月8日体检发现肿瘤标志物显著升高,经相关检查诊断为胃溃疡、胃间质瘤,后经胃镜活检确诊为早期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出现食欲减退、胃脘部冷感、食量减少、偶发胃脘拘急不适。遂于12月13日前来就诊。刻下症见:胃脘部冷感,纳差,偶有隐痛,周身乏力,易疲劳,大便偏干。
西医诊断:胃溃疡,胃癌术后。
中医诊断:胃脘痛(气滞血瘀,脾胃虚寒)。
处方:予机构中药制剂培土和胃丸,每次1袋(6g/袋),每日1次。每袋相当于以下汤药剂量:党参15g,白术10g,山楂10g,麦芽12g,莱菔子10g,决明子12g,陈皮8g,佛手8g,燀桃仁8g,葛根10g,茯苓12g,甘草8g。予机构中药制剂活血安坤丸,每次1袋(6g/袋),每日1次。每袋相当于以下汤药剂量:三七8g,皂角刺7g,薤白8g,佛手8g,郁金8g,莪术8g,川芎8g,红花8g,大黄10g,山楂10g,益母草15g,鸡内金7g,三棱8g,香附8g,陈皮8g,茯苓12g。嘱其服药两周,两周后复诊。
12月30日二诊:患者纳食渐增,胃脘部冷感与胃脘隐痛均较前减轻,大便转软。嘱其继续服药1个月,1个月后复诊。
2025年1月30日三诊:食欲基本恢复正常,乏力症状有所改善,胃脘部冷感与胃脘隐痛进一步减轻。嘱其继续服药1个月,以巩固疗效。
3月2日四诊:胃凉、胃脘隐痛均已消失,体力增强,疲劳感消除。
按
本案患者久患胃疾,又经手术切除,导致脾胃元气大伤,气血生化乏源。胃大部切除,直接损及胃体,使受纳、腐熟之官失职,故见纳差、食少;脾胃气虚,日久及阳,中焦阳气虚馁,不能温煦,故胃脘部持续冷感、偶发隐痛;脾主肌肉四肢,脾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以充养周身,气血亏虚,故见周身乏力、易疲劳;气虚推动无力,津液输布失常,肠道失润,故见大便质干。此患者乃因虚致损,由气及血,形成中阳不振、气血双亏之证,提示正气耗伤较重,需大力益气养血、温中健脾,缓缓图功。
本处方以培土和胃丸与活血安坤丸相合,紧扣患者胃癌术后中焦虚损、气血亏虚兼有瘀滞的核心病机,发挥了益气养血兼以化瘀通络的综合作用。培土和胃丸功在益气健脾,复其纳化之能,兼以消食助运、理气和胃,使中焦枢机得转,则气血生化之源自充。活血安坤丸以破瘀行气为纲,消散气血结聚,通利经络滞涩。两方协同,通补兼施,使阳气渐复、瘀血得化,故服药后胃脘冷感与隐痛逐步减轻,纳食增加,大便转调,随着脾胃功能恢复,气血得以化生,体力增强,疲劳消失,终至诸症悉除,体现了气血并治、培土通络之治法在术后虚瘀夹杂证中的确切疗效。
载自《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11月20日
